#年注册会计师成绩#
周一的时候一年一度的CPA成绩公布了,每年到这个时候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公布成绩以后,就有朋友来咨询我CPA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考CPA,以及对就业上的一些迷茫。
朋友先是给我转了一篇官媒的文章,大概的意思就是,好多人考出了CPA证书,也没有当上CFO、主导企业IPO,更谈不上走上人生巅峰了。甚至很多人考完以后还是该干嘛干嘛,每天重复着搜集数据、审单子、做账等基础工作,以至于得出“CPA无用论”。
当然,朋友的焦虑我完全可以理解。在现在这个焦虑泛滥的时代,不论考不考CPA都是挺焦虑的。一边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罗列一大堆数据告诉世人,有CPA和没有CPA的人之间薪酬有多大的差距,催促大家早点考CPA。另一边是各路打着“理中客”旗号的媒体,用各种大大小小的实地调查案例,诉说着考完CPA也没有什么大改变的故事。
所以我们普通人就夹在当中两头难受。考CPA的焦虑,怕考不完,怕考完没用。不考CPA的更焦虑,连CPA都不考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因此,每年两波大型焦虑贩卖现场——一次是4月份报名的时候,另一次是12月份出成绩的时候。
那么到底怎么看CPA呢?作为一个过来人,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资格说两句的,今天就谈谈大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1.CPA到底有没有用?以及CPA的价值是不是在下降?
2.更具体一点,CPA对升中层管理岗有没有用?
3.到底什么人需要考CPA?
先说第一个问题——CPA到底有没有用?以及CPA的价值是不是在下降?
如果说CPA没有用,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中国最难的考试之一,人民日报也将CPA列为全国含金量前十的证书。因此,用膝盖想想CPA证书是有用的,有CPA和没CPA不能划等号。各种数据也说明了CPA持有者比没有CPA的人工资要高。
但是学过统计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平均数的统计不能说明问题。背后的理由也很简单,真正能考完CPA的人,大多数是有决心、有计划、有耐心、肯付出的人。或者说最终考完CPA的人大部分本身就有很优秀的人,没有CPA一样混的比其他人要好。用统计学的话说就是,样本本身是有偏的,结论的可信度不高。
因为人生不能重来,考证不是可逆的,每个人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换句话说,CPA有用,但是本身能力强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考了CPA也不等于解决一切问题——因为CPA的作用是有限的。
由此也引出了后半个问题,CPA的价值是不是在下降?客观地来说,我认为是的,原因就俩字——“内卷”,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一个CPA就能“吃香”的时代早已经结束。
首先,各行各业人才总体过剩。
以前(二十年前),读个大学就是不错的人才,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现在大学生、硕士满地走。以前,会说英语、搞搞外贸那都是高薪行业,现在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毕业的硬性要求之一。以前,懂的用OFFICE办公软件、会点EXCEL公式在办公室就很吃的开了,现在求职者哪个简历上写的不是PPT、WORD、EXCEL精通?
说说我身边的例子吧。我毕业那年找工作,某部委下属机构(光听名字就知道工资不是很高)来宣讲的时候很明确的说了,他们的员工清北两校的毕业生占50%,CPA和CFA至少有一样的占60%。我身边的同事,清北硕士、CPA加CFA二级,每天干的都是找数据、找资料这样的基础工作,因为来得晚上升通道基本等于没有。
当经济增长放缓,所有人的机会都变少的时候,对就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几年,连清北硕士都要挤破头去银行北京分行当柜员了,一个普通人就想靠“CPA”一个证书翻身,现实吗?
其次,信息技术和规模效应挤压了低技能岗位的空间,迫使普通员工也不得不在技术技能上展现优势。
以前会计人员的需求是很多的,特别是单证处理就需要很多人。但是现在单证无纸化以后,大公司内部会搞单证中心,外包的话会找记账公司。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报销这种事情以前要一大堆单证加层层审核和做账。现在的OCR和智能技术早已经支持拍照上传,一键报销,自动做账。基础岗位越来越少意味着每个人多多少少要做点有技术含量的活,很多大企业现在的老员工的保底要求都上升到了中级会计职称。
第三,新业态的变化导致光会会计已经没用了,还需要复合技能。
就拿前面那个人工智能报销来说吧,传统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复合背景连审计都做不了。对于这种新业态,CPA考试只会教要测试信息技术环境,但是具体怎么审计光学CPA已经不够用了,还要会编程的基础知识。至于什么无人机牌照查库存已经在四大不少组成为“标配”了。
综合这三个方面,内卷不仅导致CPA在很多地方从过去的“加分项”变成了现在的“必备项”,而且单纯只有一个CPA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
然后再看第二个问题——CPA对晋升中层管理到底有没有用?
客观地说,很多人考CPA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晋升,这点无需隐瞒。前面也说,CPA是很多人职业上升、早日当上CFO的梦想起点。所以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方面,我还依稀记得我在学网校的时候,网校的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说法——简单来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除非极个别的能在事务所干出名堂然后被甲方看上。
曾经有两个讨论很多的经典问题:如果招聘新员工的时候,一边是清北的毕业生,另一个是二本毕业但是有CPA,其他条件差不多选哪个?然后再问,如果是提拔中层员工的时候,一边是清北的毕业生,另一个是二本毕业但是有CPA的,其他条件差不多选哪个?
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稍后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打算用当年我还在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麦肯锡用的员工能力模型来解释(不知道他们现在还用不用)。这个之前也讲过了,可能有朋友不了解,我稍微重复一下。
上面的员工能力模型解释了企业对不同层级员工能力的需求。简单来说,对于基层员工通用能力的要求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职级的提升,对于通用能力的要求在削弱而对行业洞见的要求在提高。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行业的趋势。那么中层管理者介于两者中间。
上面的说法可能有点抽象,举三个行业的例子来说。比如IT行业,基层员工最重要的是写代码的能力,中层既要懂代码也要懂得一些架构和衔接,高层主要就是懂架构和应用场景。比如财务行业,基层员工最重要的是做账、编表,中层考虑的是完善制度和财务分析,高层的重点是结合行业发展确定财务策略、预算。比如审计行业,基层员工查单子、审单子、盘库,中层管计划、监督,高层要基于不同行业特点负责审计策略和质量控制。上面的例子依然很抽象,但是大概把原理跟大家解释了一下。
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CPA本质上是一种通用能力,它不能代替所谓的行业洞见(除了审计,因为题目每年会稍微与时俱进一点)。很显然,CPA基层人员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基层人员中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从基层人员往中层人员选拔这件事情上只是“加分项”,没有决定性作用。
不信大家看看招聘公告,到中层管理甚至再往上的位置,“CPA优先”这句话就被放到很后面甚至最后一条。但是招聘某些高级别的基层员工,“CPA优先”这句话就会被放在第一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层管理要求资历和年限,以及看重对行业认识、对本企业认识,原因在前面的能力模型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那么回到前面的经典问题,新招聘员工里二本但是有CPA的会比清北但是没有CPA的强一些,不过到了提拔的时候这两者的差距就基本上没有了。
谈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到底什么人需要考CPA?
《孙子兵法》里有云:“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白话翻译一下就是,不全面知道一件事情的坏处就不能知道一件事情的好处。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不知道成本,光看收益没用。
那么考CPA也一样。考CPA的成本是很高的,我考CPA大概准备时间是个小时左右,这是纯学习的时间,水分非常少的。按照通常的套路考完CPA花个3年(每年3科,最后一年综合)、4年(每年2科,最后一年综合)已经算是比较快的水平了。
那么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CPA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通用能力证明,但是它不能“逆天改命”,对于晋升中层管理作用非常小。所以把这些结合起来考虑,就能知道到底什么人需要考CPA。
1.还没毕业的学生、刚步入职场的新人。CPA能在升到高级经理、SVP等管理岗下一级岗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学生和职场新人时间多,耗得起。
2.打算一辈子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各类朋友,特别是审计。不用多说,拿到执业会员才有签字权,不然一辈子也上不到经理。
3.打算在非管理岗上换行业、换岗位的朋友,尤其是非经管专业要跳槽到经管岗位的,CPA绝对是一块有力的“敲门砖”,叠加上复合背景更有用。
4.打算干一辈子财务的朋友。倒不是非CPA不可,但是CPA、CFA和中级会计职称里三选一吧,考出一个差不多职业生涯够用了,如果想进取一点那还是考个CPA。
5.对知识有无限渴求的人,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个CPA也无妨。
最后说一下吧,这几年内卷之下各种培训课程满天飞。经管人士碰见最多的无非就是四个:英语、Python、CPA和CFA。到底要不要学,学了值得不值得,大家都可以套用前面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