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北京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好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首善标准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取得显著成效。
在2月10日上午的北京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北京市“两区”建设专场中,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两区”建设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从三个维度着力
进一步推动“两区”建设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梅英介绍北京“两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去年9月,“两区”设立一周年之际,完成了两个方案涉及的余项改革创新任务,完成率超过90%,近几个月来,正在抓紧研究对标国际高水平自贸协定规则,开展先行先试,积极谋划发展数字贸易,全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运行,实现“开门红”。同时,确定了今年“两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从三个维度着力,进一步推动“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增强显示度。
一是系统化改革。推动由点到面扩大开放,从单项政策突破向全链条、全环节集成创新转变。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这四个重点领域,探索全产业链开放。谋划综合保税区发展布局,出台全市首个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推出73项措施,加快天竺综合保税区创新升级,大兴机场综保区通过封关验收。
二是加强协同联动。如实施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较常规审批流程压缩了80%以上的材料内容和时间要求,已组织认定企业77家。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批全国首创性政策落地;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关村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共减免税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互促互融。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挂牌后,相继推出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数据交易指南、加密交易平台和数据交易联盟,继续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领域先行一步,加快建立国际化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为数据要素资源价值化进程提速。正在建设首个贸易数字化创新服务平台——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同时,还在全国率先探索数字贸易统计测量方法。以政策创新和项目带动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全国首创“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试点企业销售额超过57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试点药品品种增至66种,累计完成余万单业务;去年全年吸引多家首店落地,其中国际品牌首店家,占全市新增首店的15%;新国展项目开工建设,大兴机场国际消费枢纽确定选址。打造京津冀协同开放高地。目前,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智库联盟。下一步,将加快完善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合作对接、产业转移合作和投资合作保障、人才跨区域资质互认和双向聘任等为代表的多项机制,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统一数据开放两大合作平台,促进三地的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一体化,不断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度和对外开放深度。为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政务服务一体化,三地联合推出三批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北京市首先在朝阳、通州、顺义、大兴、经开区等五区实现跨区通办。
三是着力重心下沉。立足“两区”建设目标,首批推出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通州文化旅游区、丽泽商务金融区等20个重点园区或组团,建立市领导一对一联系重点园区的新机制,瞄准园区特色,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在园区落地生根。
年首都金融业
实现增加值.7亿元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颖介绍首都金融“两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年,首都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亿元,同比增长4.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9%,占比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实现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级税收的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余家,金融资产总量超过万亿元,继续保持经济结构中占比最高、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财政增收贡献最明显的第一大产业地位。
金融领域项任务落地94项,完成92%,出台配套政策52项,形成全国复制推广创新实践案例3个,形成“六个一批”为代表的开放创新成果,即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加速落地,一批创新性金融市场平台优化布局,一批首创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率先推出,一批引领性扩大开放资质实现突破,一批高质量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落地,一批示范性营商环境政策实施,既推动了首都金融创新开放发展,也为全国金融业开放改革贡献了“北京经验”。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提速。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建设全面推进,推动设立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和国际化碳金融机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发布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倡导提出的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均居全国第一。北京连续三年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为构建首都现代化数字金融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北京版“监管沙箱”已推出3批22个项目,首批3个项目完成测试率先“出箱”。率先在京开展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16个项目启动。围绕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
王颖说,首都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展业的首选地。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第三支柱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全国第五家资产管理公司、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等一批标志性重磅级机构在京落地,全年共落地中外资金融机构45家。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9家,境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额突破2万亿大关,居全国首位。率先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深入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已上市产品4支,发行规模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依托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成功举办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金融街论坛、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等活动,集中展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释放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为我国探索新发展阶段的金融开放拓展思路、贡献力量。
聚焦六项突破!
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
助推北京“两区”建设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周立权介绍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情况。在我市“两区”建设改革进程中,市知识产权局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知识产权工作要求,聚焦“两区”建设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推进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取得了六项突破。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实施两年来,共支持我市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家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的件专利投保,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目前,已完成首家投保企业出险的专利执行险理赔工作,理赔金额为16.万元。其中,“五项结合”为知识产权“上保险”获评商务部《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之一。在专利代理对外开放等领域取得突破。经积极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在北京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工作。试点内容包括开展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等。截至目前,一名美国知识产权律师报考今年代理师考试,一家日本代理机构进驻经济技术开发区。
支持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工作。在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开设数字版权交易网上登记窗口,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以来,围绕登记、交易、专业、金融等四大功能定位开展服务。年4月28日,“中技所-中关村担保-长江-1-10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成功获批,总规模10亿元,这是北京市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目前,首支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第一期专项计划基础资产已封包,15家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持有的58件专利入池,合计融资超3亿元。支持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建设,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专利和商标质押登记窗口已于去年2月9日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11项,涉及专利28件,质押金额1.亿元。办理的11项专利权质押登记均在1个工作日办结,方便了申请人向银行申请放款。
周立权介绍,还探索国际数字产品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两区”国际数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指引(试行)》和《“两区”国际数字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指引(试行)》。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模式。年4月,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成立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和大兴区分中心。两家分中心自运行以来,积极探索专业化的运行工作模式,提供专利预审业务咨询余次,提供快速维权咨询余次,举办20余期知识产权相关业务宣讲培训,为近40家企业提供一对一知识产权服务。在自贸区内布局了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新建翠湖云中心、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等8家工作站。截至目前,目前全市共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17家、工作站84家,各区中心、工作站服务重点企业余家,全年提供各类服务家次、解答咨询件、组织培训场、推送知识产权政策资讯条。下一步,将制定和落实《“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管理规范、服务便捷、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保护局面。
加快通关!
北京推生物医药企业
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
近日,《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实施。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屈浩鹏介绍了《方案》的主要特点、核心内容和预期效果。屈浩鹏说,全产业链开放突出四大特点:
一是聚焦关键难题。集中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紧扣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子”,加快推动创新要素聚集,聚焦解决全产业链的关键难点和瓶颈问题,研究重点环节、关键技术突破,加速创新药械的临床应用,减少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助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切准企业诉求。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企业诉求,通过调查问卷、京内外实地调研以及20次专家研讨、65家企业走访和多次集中座谈,多渠道收集企业诉求,针对企业反映的研发环节原材料和实验用物品通关慢,注册环节研发外包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少,生产环节关键设备、技术和人才面临“卡脖子”风险,使用环节临床急需和创新药械难以快速应用于临床等堵点、痛点,召开9场专题调度会研究改革举措,探索创新要素流动便利化、创新平台机制协同性、创新产品临床应用即时性的开放路径,实现小切口、见效快。
三是融合创新。突出首都特色,充分发挥首都汇聚多种资源的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综合制定22条创新性举措、15条改革性举措、13条借鉴性举措。
四是协同互补。注重与《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年)》《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行动计划》《“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协同、互补,立足我市“两区”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着力通过机制、政策创新,推动我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与强化。
《方案》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等各环节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从5大方面提出17项共50条具体发展措施:
1、在市场准入和产品研发、注册方面,提出市场准入、国际研发合作、研发用物品通关“三个便利化”。
2、在供应链方面,提出建立“链长制”“揭榜挂帅”等机制,推动我市在生物医药产业前沿领域建立领先地位、解决生物医药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打造安全稳定生物产业供应链。
3、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合理调整创新医疗项目价格管理机制、丰富商业健康险产品供给、建立绿色通道指导医保协商、及时将更多本市创新药械纳入政府采购和推广应用范围等,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应用。
4、在国际合作方面,围绕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提出搭建中医药健康养生国际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生物医药国际销售平台、加速出口退税、加强我市生物医药国际合作等举措,推动已获批的生物医药产品、技术进入国际市场。
5、在关键要素保障方面,提出涉及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资金、利益共享、能力建设、容错机制等6项保障措施。
屈浩鹏说,各项政策落地实施后,北京创新生态将更加优良,开放措施将更加有力,必将为生物医药跨越式发展、建设国际引领支柱产业提供强大政策支撑。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将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围绕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探索推出更多有含金量的创新政策,打造国家自贸试验区发展、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
首批82项境外职业资格获认可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陆晓播介绍,去年以来,为吸引和集聚国际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北京推出了以“三个目录”为代表的多项创新举措,其中包括“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首批纳入目录的有注册会计师、教师、篮球裁判员等82项境外职业资格。涉及金融、教育、建筑与科技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等“两区”建设10个重点领域。
第一个目录是“两区”对境外专业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此前,在京工作的境外专业人员无法参加我国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给境外人员在华拓展职业生涯带来诸多不便。”陆晓播介绍,为破除这一障碍,本市利用“两区”建设平台,加大改革力度,出台了对境外专业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明确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境外专业人员在北京市可以申请参加我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列入目录的职业资格考试有注册会计师、医生资格、专利代理师、房地产估价师、拍卖师等35项,覆盖金融、建筑、规划、交通、卫生、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等领域,并将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
第二个目录是“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陆晓播介绍,本市以人才从业便利化为目标,参照国际职业资格认可机制,出台了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支持人才跨国(境)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创新形成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的“北京模式”。目前,首批纳入目录的有注册会计师、教师、篮球裁判员等82项境外职业资格,涉及金融、教育、建筑与科技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等“两区”建设10个重点领域。认可证书的颁发机构涉及美、英、德、法、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美洲、亚洲等国际性组织或知名行业协会。
第三个目录是“两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对于国内外人才迫切希望了解的信息,本市结合“两区”建设和“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编制了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对本市所需人才进行精准画像。这个目录由“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和“技能人才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两部分构成。其中,“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包括14个行业大类、45个核心领域、个重点开发方向、个代表岗位,并对综合紧缺程度作了评级,比如5G技术研发与应用等9个核心领域标定为5星,意味着紧缺程度最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包括4个行业、46个职业(工种),其中药物检验员、晶体制备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14个职业(工种)标定为非常急需紧缺。
陆晓播说,下一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根据“两区”建设需要,适时升级完善“三个目录”,支持更多国内外专业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北京市累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已达50.7万辆
北京新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刘禹同在回答外媒记者提出中指出,截止到年底,北京市累计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0.7万辆。计划到今年年底,新增推广应用辆以上的燃料电池汽车。
北京新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新闻中心主任刘禹同说,北京市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