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很扎心。
河南郑州一家霸气的火锅店贴出了招聘,说其霸气一是店名为火锅学院,在火锅界中自视甚高;二是其招聘的服务员要求高,不但年薪20万+,最关键的是学历要求是院校毕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吐槽,连院校毕业的都去火锅店当服务员了,折让广大普通院校的学渣们情何以堪?似乎人生前景顿时黯淡无光。
这或许只是个噱头,是商家一种哗众取宠的商业炒作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引起思考,到底学历重不重要?
一、学历是叩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
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是你展现在别人面前的第一印象。
或许有人提出说,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北大毕业生不也照样可以在菜场卖猪肉。
可是,他在校友的帮助下,两人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开了几百家连锁店,身家过亿。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每年九、十月份的招聘季节,分别到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去逛逛,再到北京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北京科技大学招聘,你再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清华北大招聘,他们给这个学生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去看一看,你就知道了。世界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招员工。
现实是残酷的。
表弟二本毕业,去年想参加国考,没有合适的岗位报不了,后来省里发布了选调生的公告,没想到条件要求:国内“双一流”高校、部分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以及国(境)外部分知名院校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意思就是说,本次我们招聘的对象是“双一流”高校的学生,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压根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斯宾塞认为,大学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养人才,而是鉴别人才,把人划成三五九等后,向用人市场传递价格。
原来学历是步入社会的一张入场券,如果你连入场资格都没有,根本没有人跟你谈能力。
二、高学历是阶层逆袭的捷径
社会阶级可能会固化,但个体的命运却不会。
通过高考制度,读书考试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之间再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向上流动更多地与一个人的才智、学养结合了起来,从而给大多数人带来了自我提升的希望和机会。
对于大多数普通年轻上班族,如果不拼学历,你还有什么优势可拼?
体制内的同志,应该都知道副处级是个什么级别,大约就相当于一个县的副县长,一个区的副区长,某市直单位的副局长,或者某省厅的中层干部。
无论从任何角度讲,30岁能提拔到副处级,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高学历,是30岁提拔副处的人中比例最大的一群。
因为按照惯例,博士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是直接享受正科级待遇的,也就是说,试用期一过,是可以担任正科级职务的,因此,很多博士毕业的公务员,一旦考入编制比较富余的体制内机关,往往一年试用期后转正就能解决正科职务,这样算来,30岁达到副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猿叔在研究生时期同寝室的好友,成长在一个家里有7兄弟姐妹的偏远落后农村家庭,通过自身努力申请到香港大学读博士后回到母校任教,28岁的时候已经是副教授了,相当于是副处级,也算是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学历不能决定一切,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读书应试,仍是我们阶层逆袭的捷径,请别输在学历上。
三、重要的不是学历,是一直在进取
猿叔认为,高学历可以为你锦上添花,偶尔还能雪中送炭,但并不是救命稻草。
有的人虽然心比天高,但最后命如纸薄。
单位里有个同事,某大学研究生毕业,写得一手好材料,但是自恃有才,觉得自己是靠才华吃饭,私下和领导从不主动沟通,公开场合却经常跟领导抬杠,结果年近40岁了仍然只是个副主任科员。
要知道,不管是企业还是机关,即便你的能力很强,如果和领导的关系不好,那么很容易受到压制,升职的机会渺渺。
另外有一个同事,大专毕业后到办事大厅前台当一名的协管员,发愤图强通过自身努力读了在职本科后,拼命努力努力,工作之余一有空就抱着公考的书看,连续考了三年,屡败屡战,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考了公务员。
该同事成功上岸后也没有裹足不前、得过且过,为人踏实肯干,工作兢兢业业,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而且一边继续深造读在职研究生,一边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证,跟领导的关系也不错,已经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不是说高考上了个,就可以成为人上人、高枕无忧了。
也不是说高考失利去了二本三本,不管以后怎么奋斗,都不能咸鱼翻身。
人的最大壁垒,在自己脑子里。如果我们的事业进展未获所期,多半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限,让自己裹足不前,寸步难行。
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一直进取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