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检查需求,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苏市监信〔〕号)要求,探索构建“6+6”多类别检查对象库体系,包括企业、个体、农专、社团、行政事业单位、特定自然人等在内的“6”类主体库,以及许可备案、行为、产品、设备、项目、场地场所等在内的“6”类主体关联库,以满足市场监管领域全行业、全品类、全链条监管的需要。
建设原则
坚持标准化原则,明确以“互联网+监管”、江苏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数据标准为基础,区分共性数据指标和个性数据指标,制定统一、规范的多类别检查对象库建库标准;
坚持全覆盖原则,明确建设范围涵盖市场监管领域各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中凡是涉及到的监管对象均要纳入检查对象库中,确保监管数据“应归尽归”;
坚持关联性原则,以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为主体数据库,将归集关联的其他数据类型,按照许可备案、行为、产品、设备、项目、场地场所等6大类进行筛选、归类,并关联至主体库。
主要做法
为切实解决“粗放监管”、“重复监管”等问题,围绕市场监管系统张家港市多类别检查对象库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制定统一建库标准、搭建多类别数据仓、构建数据运行平台等三个步骤,紧扣时间节点,以一线监管执法人员需求为导向,以“合并检查任务、降低检查频次”为目标,重点打造食品、特种设备、获证工业产品、3C认证产品等类型的产品库,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将各类型监管对象进行有机串联,构建监管对象数据“一张网”,夯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基础。
(一)分类细化标注,全行业多领域覆盖检查对象
“6+6”多类别检查对象库体系主体库建设情况。按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分为商事主体库和非商事主体库这两大类,其中商事主体库分成企业名录库、农专名录库以及个体名录库这3个子库;非商事主体库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名录库、社团名录库以及特定自然人库3个子库,上述6个子库基本涵盖了市场监管领域检查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主体类型。
“6+6”多类别检查对象库体系纵向按照三层级建设,层级越高,检查对象划分就更加精细,任务制定就能更加精准,以主体库中的特定自然人库为例,又包括了民间厨师库、律师库、企业高管、注册会计师库、网约车司机库等6类子库。同时,主体库还设置有“分类标签”,作为主体库分类的细化补充,监管执法人员根据检查对象实际经营情况,可选择标注相应的标签,例如“校园周边”“网络经营”“教育培训机构”“养老机构”“非医用口罩销售”“电动自行车销售”等,为后期精准选择抽取检查对象打好数据基础。
“6+6”多类别检查对象库体系主体关联库建设情况,按照许可备案、行为、产品、设备、项目以及场地场所等6大类进行分类,其中许可备案库又根据不同的细分领域建立了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库、医疗器械销售企业库、药品经营企业库、执行政府定价(指导价)单位库、专利库、商标库等在内23个子库;行为库建立了包括电子商务经营单位库、广告经营(发布)单位库、商标代理机构库等在内8个子库;产品库建立了包括药品库、医疗器械库、特殊食品库、一般食品库、化妆品库、获证工业产品库、3C认证产品库、有机认证产品库、特定产品库等在内9个子库;设备库主要建立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子库;项目库主要建立了包括认证认可库、企业标准库等在内3个子库,上述建立的44个子库涉及的监管范围,已基本涵盖基层分局事中事后监管全领域。
(二)数据融合贯通,多维度智能化展示检查对象
搭建多类别数据仓,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将各类型监管对象进行有机串联,促进食品、药品、知识产权、价格、质量等各领域检查对象数据的有机融合,形成“监管全景画像”。
构建数据运行平台,科学智能合并检查任务,实现综合监管。例如,信用条线监管的是企业主体登记信息、食品条线监管的是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堂、特种设备条线监管的是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设备、质量条线监管的是办有《工业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但通过构建多类别检查对象库,当食堂、设备、产品均指向的是同一市场主体时,即可从检查任务发起端智能合并上述4次检查任务,实现“上一次门、查多项事”的检查要求,切实解决了“重复监管”的问题,实现了条线与条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综合监管,提升了任务合并的“智慧化”水平。
此外,张家港市多类别检查对象库还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了“两库”融合,实现了对检查对象的精准定位。通过勾选某一特定监管区域,能全方位展示该区域所涉及的所有监管对象。同时,也可通过选择子库地图呈现模式,让电子地图上仅显示该类子库所涉及的市场主体分布情况,动态了解我市该行业的“热点分布”,结合该行业所涉企业年报数据,供政府行业规划、招商引资时使用,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结合风险评价,差异性动态化推动信用监管
通过对商事主体设置信用评级指标模块,按照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分为信用风险A级、信用风险B级、信用风险C级以及信用风险D级四类,能根据信用风险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合理制定检查任务,将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信用风险等级挂钩。具体来说,就是对信用评级为A级的企业,进一步减少监管频次或抽查比例;对信用评级为B级的企业,按照正常监管频次或抽查比例开展监管;对信用评级为C级的企业,进一步加大监管频次或抽查比例;而对信用评级为D级的企业,实现全覆盖式的重点监管。
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风险程度,结合投诉举报、大数据分析研判获知的突出问题,合理确定、动态调整信用评级。例如学校、养老院,由于其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因此其信用评级初始等级即为D级,当符合一定条件后就可升至C级;而对一般日用品零售企业,其信用评级初始等级即为B级,当受到奖励或者受到处罚时,其信用评价等级即会动态调整成A级或者C级。通过与信用评价相挂钩,切实解决了“无差异监管”的问题,实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提高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努力做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小化。
作者系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高莉、包昰星
发布单位:中国工商出版社新媒体部(数字出版部)
注重交流执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