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程主要包括业务承接与保持评价、编制审计计划与策略、重要性水平的制定、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确定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注册会计师应将职业敏感度贯穿执业过程的始终。
在业务承接与保持评价中,注册会计师应通过网络、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并运用职业判断,判断业务承接有无执业风险等。
在编制审计计划与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初步掌握的信息,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重点审计领域,确定初步的审计方案。
在重要性水平的制定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掌握的基本情况,判断可选择的基准并根据经验百分比确定可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比例。
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流程予以调查了解,并通过访谈、实地观察等程序,评估被审计单位控制程序的制定与执行是否合理,其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依赖,是否可以适当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
在实质性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应收集审计证据,判断证据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并对执行程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确认被审计单位的核算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应作重大的审计调整等。当所有审计程序执行完毕后,注册会计师应对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再次评估,以确定审计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支持拟作出的审计结论。
建立各级复核制度为确保审计意见的质量,应建立各级复核制度,具体做法是:在每项审计业务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质量控制复核人、项目合伙人进行复核。实行各级复核制度,及时交换意见,有利于提高复核的质量,也有利于提升各级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各级复核制度是多余的,其实不然。每一层级的复核,是对上一级执业人员及复核人员所作出的职业判断的再判断。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执业经验不同,不可能保证发现一个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风险。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还应通过交叉复核,以降低执业风险。同时,实行各级复核制度也有利于上一层级的人员对下一层级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提升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对项目经理主管的业务进行互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以拓展审计人员的执业思维。
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会计准则内涵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的业务,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出职业判断,如资产减值、收入确认、公允价值计量、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合并报表等。
比如,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建设业务。注册会计师在对其年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发现,公司有一笔对外投资,持股比例为51%,且派有占半数以上的董事,但公司并未将这项业务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也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那么,公司的会计核算是否正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是否完整?都需要注册会计师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做出职业判断。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控制其实就是一种权利,是投资方能够参与被投资方实际经营活动的决策过程,并且能获得相关回报。一般来说,持股比例在50%以上且派有占多数可行使表决权的董事,通常会认为具有实际控制权,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并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但注册会计师通过询问、搜集资料后发现:从商业目的分析,该投资事项主要是为了帮助被投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其董事并未实际履职,也并未实施真正的控制,投资方随时准备退出(在公司章程及投资协议中明确了这一点)。因此,从其持股意图及实质来看,公司并不能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不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也不需要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类似的事项还有很多。比如,在收入准则中,收入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满足于此?固定资产由于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者其他经济原因出现的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那么,可收回金额又如何确定?这都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从以上可见,对于一些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事项,则需要对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作出正确的理解并把握其内涵,才能结合实际事项作出合理的判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