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70后焦虑的80后奋斗的90后

之前,网络《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了,伴随着“中年油腻”,中年危机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年油腻”的走红反映出了以70后、80后为代表工薪族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不仅表现在人到中年,身体却出了问题,头发脱落、腰酸背疼、每天端着保温杯。人们焦虑的核心是熬到了可以赚钱的年纪,却发现自己没有赚钱的空间。

如今,这种焦虑不光附身在70后、80后身上,已经蔓延到不少90后人群中。

小张,年生,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是橙哥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原先在一家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有着5年的审计经验,并考取了注册会计师(CPA)证书。结婚后,考虑到生育和家庭,便辞去了需要经常出差和加班的审计工作。

小张原本觉得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财会专业能力,到企业中找一份相对稳定的财务工作比较容易。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却吃了闭门羹。面试单位对小张的工作能力和财务专业知识表示了肯定,但却纠结于小张的年龄问题。

在小张面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单位都把应聘者的年龄规定在35岁一下。而年近30的小张,已婚未育的情况成为企业拒绝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仔细一想,企业的拒绝有一定道理。年近30已婚未育,此后小孩刚生下来的前几年,身为母亲的小张难免会为家庭而分散工作上的精力,这是用人单位不希望看到的。

可是等孩子大一点再去找工作,小张已经临近了35岁这一“警戒线”,一股焦虑感便袭上小张心头。

35岁,职场的分水岭

自古职场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目前,中国企业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打开“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求职网站,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甚至连一些普工的招聘标准,都定在了45岁以下。人才市场上的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为“35岁危机”。

这也是造成70后、80后中年危机感的重要原因。当你累积了一定工作经验,不满于现状想去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社会留给你改变的空间其实十分有限。每当就业季,找工作难的不止是应届毕业生,对于35岁以后的中年人,他们的求职成本、转型成本会更高。

为何在招聘市场会出现35岁——这一职场分水岭?

橙哥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1.中年人的天然劣势和高昂成本。

人到中年,从体力上、精力上自然不如20多岁的年轻人。况且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照顾,对薪水的要求比年轻人高,精力也不可能%投入在工作中,还需要考虑家庭。

就好比一个业务岗位,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可以达到%工作标准,但需要月薪1万;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完成70%-80%,只需要月薪5千。那作为老板,自然更倾向于聘用后者。

2.狼性文化影响企业招聘

狼性文化最早流行于互联网企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人人都大谈互联网思维,主张狼性文化的企业运作思维也延伸到各行各业。

狼性文化强调员工竞争至上、拼搏至上,对工作和事业要像狼一样时刻保持“贪性”。企业不是养老院,不是混吃等死的地方,在工作中付出的越多,收获才能越多。

对比35岁以上的中年人,20-35岁的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一无所有的他们更加适应狼性文化的企业氛围。在艰苦奋斗方面,年轻人相对更能吃苦,经得住熬夜加班;在创新方面,年轻人思维相对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应用能力更强。

对现在的企业来说,生存发展是第一要务,想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有所作为,狼性文化必不可少,体现在员工招聘环节,自然而然倾向于聘用年轻人。

既然中年人找工作难、换工作烦,那么老老实实在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干好就可以了,何来中年危机之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目前的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这一现象在互联网企业尤甚。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环节设置了“35岁”这道生死线;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正在逐步“清理”公司中年龄达到“红线”的老员工。这才是让很多仍旧在职的老员工充满焦虑,催生“中年危机感”的核心。

早先,网上传言华为将在中国区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在研发部门清退40岁以上老程序员的消息。虽然华为后来出面辟谣,这则消息纯属谣言。但是,华为强调拼搏奋斗、鼓励年轻人上位的企业文化却是真的。

而在年末,中兴网信70后程序员欧某被劝辞跳楼的新闻,也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