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踩雷再跳坑国民技术连亏两年后施财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王晶欧阳凯每经编辑:张海妮

年8月的一天,孙迎彤在参加一档财经访谈类节目时,现场来了一首《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演播厅里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孙迎彤当年高歌《我的祖国》场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当时,作为国内芯片设计龙头之一的国民技术(,SZ),刚刚在创业板上市一年,孙迎彤是公司的总经理,他也被外界称作“IC大王”,承载着中国芯片业崛起的厚望。

国民技术脱胎于中兴通讯,上市时的主营业务是网银优盾里面的主控安全芯片的设计研发,公司也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在访谈快结束时,一位嘉宾送给孙迎彤一句祝福:“IC技术艰,国民技术攀。”

或许孙迎彤也没想到,国民技术往后多年的岁月中没有“攀”,只有“艰”:先是芯片设计业务长期无重大发展,接着5亿元投资款被卷包,然后又是13亿元并购的锂电池材料企业出现巨额亏损。

接二连三的厄运后,国民技术又要迈过一个坎:因为年、年连续亏损,年如果再出现亏损,公司股票将面临暂停交易风险。于是它使出了财务绝杀技:调低并购金额,减少的对价确认为利润,最终一举扭亏。此举也引来交易所的质疑。

巧施“财技”国民技术成功扭亏

从中兴走来,在中国“缺芯少魂”的背景下,国民技术的骨子里或许一直有产业报国的夙愿。有媒体报道称,公司在改制时,选择“国民”二字,是为了“突破原创技术、原始市场,做属于自己东西”的理念。

而现实却是如此冰冷。

国民技术年实现营收6.95亿元,净利润(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亏损4.87亿元;年营收为6.02亿元,亏损16.14亿元;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73亿元,亏损万元。

于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2月25日晚,公司披露业绩快报,成功扭亏: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其中,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6.88亿元。

国民技术这些年经历了什么?为何接连巨亏?又为何能在最后关头实现盈利?这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年11月,国民技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司累计投入5亿元的产业基金合伙人北京旗隆和母公司前海旗隆相关人员“失联”,资金被卷走。只有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一幕,就这样真切地发生了。年,公司因此事计提坏账准备5亿元,直接导致当年大亏。

做芯片的国民技术,为何要投入这么多钱搞投资?翻看公司的历年业绩,便能理解其中的逻辑。

公司在年上市,但随后几年,因为竞争、市场、赛道等影响,主营的芯片设计相关业务,一直未如外界期待般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净利润反而从上市当年的1.78亿元下滑到年的多万元。主业不振,自然要想其他办法填补,国民技术选择了投资。分水岭出现在年,公司的净利润有了报复性反弹,达到了万元,而当年购买理财产品取得的投资收益,就高达万元。

同样是在年,国民技术全资子公司与北京旗隆合作设立国泰旗兴。国民技术子公司首次投入3亿元,年3月追加投资2亿元。

追加投资当年,国民技术就尝到了甜头——拿到万元的分红,撑起当年业绩的半壁江山。

但世事从来都是“你想要利息,别人却盯着你的本金”。年11月底,合作伙伴北京旗隆相关人士“失联”,国民技术报案。让股东们更郁闷的是,不到一个月,公司又跳入另外一个火坑。

年12月,国民技术称,拟通过两家全资子公司现金收购斯诺实业70%股权,耗资13.36亿元。

年年初收购完,当年4月斯诺实业的大客户沃特玛就爆雷,资金链断裂。这导致斯诺实业一方面失去了大客户,另一方面大量应收款无法收回,极大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大额的商誉减值叠加坏账准备,国民技术当年巨亏。

晕头转向的外部投资者至今疑惑不解:前脚损失5个亿,为何不到一个月就要火线收购另外一家企业的股权?一家做芯片的公司为何要跟风去做锂电池材料?

已经连亏两年的国民技术年开始憋大招。国民技术逆境大翻身只分了两步:第一步,调减对斯诺实业的并购金额,调减的对价确认为非经常性损益,进入利润表——这部分金额为6.71亿元,调增净利润6.71亿元;第二步,对前期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司年的亏损额由原来的12.66亿元上升至16.14亿元,商誉减值损失由5.75亿元上升至8.45亿元,而商誉则从5.23亿元下降至2.54亿元。

对于公司此举,深交所质疑为调节利润,规避股票暂停交易风险。但国民技术并不认同。公司回复称:该对价调整事项在《股权收购协议》中没有约定,是根据后续购买日后新出现的外部情况变化(该变化在购买日无法合理预见)影响收购标的的盈利能力,而对其收购作价进行后续调整。并且,不涉及企业合并或有对价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调整,不能对购买日的合并成本和商誉进行调整。因此,该事项的处理原则应当根据《补充协议》无需支付的对价计入营业外收入。

知名财税审专家、资深注册会计师刘志耕认为,虽然上述调整不涉及企业合并或有对价的初始确认,但应该涉及后续调整。

刘志耕表示,计入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必须是因为后续标的企业实际实现利润等情况对或有对价及其公允价值进行了相应调整后,还要视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分类,再计入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符合了这些前提,计入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才是正确的。所以,如果将收购对价调减额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不考虑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