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IPO前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导致披露的财务报告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
这将导致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有用性降低,使投资者作出误判,阻碍企业战略判断和选择。
在IPO前期,蓝海华腾公司运用IPO盈余管理手段虚增利润。
试图在上市前营造出经营状况较好、发展空间广阔的假象。
但在IPO之后,企业的经营节奏陷入紊乱,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显著下降。
都大不如前,市场绩效也表现不佳,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也在股票市场的泡沫中贬值,给中小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利益最大化是一个企业亘古不变的目标之一。
蓝海华腾的公司经营者及管理者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利用资本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漏洞获得了很多操纵利润的机会。
公司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只会在短期起到提高利润的作用。
但就长远来看,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滑,还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赖,从而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在人为的操纵利润,虽然企业可以通过一些盈余管理手段给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要使企业得到长久有效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经营和创新。
就应计盈余管理来说,企业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不会使企业的实际盈利得到提升。
它改变的仅仅是企业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内的分布,这些行为并不等同于创新经营方式,并不会带来实际性的盈利。
就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来说,降低信用标准、缩减研发费用等只会在短期内达到美化报表的效果。
但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降低信用标准给蓝海华腾公司带来的是大批的坏账,缩减研发费用带来的可能是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总而言之,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这种短期获利的行为无法给公司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及竞争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蓝海华腾在IPO审核期间运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饰了其经营业绩、盈利能力、成长能力。
顺利通过了证监会的IPO审核条件成功上市,但是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本质上并没有提升。
这样一来,它的上市就是占用稀缺上市资格。
使得资本市场资源流向了实际成长能力较弱的企业,真正具有发展潜力且急需上市的企业却不能获得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本是为了通过资金的高效率流转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IPO盈余管理行为就明显阻碍了市场资源配置和资金引导。
使其既不能向投资者及时有效地传递资金使用情况,又制约着真正需要资源的公司的发展。这种行径既不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又会树立不良典型,加剧市场上的失信行为。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启示
公司要想顺利实现IPO,就必须要有注册会计师给出的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抑制企业进行过度的IPO盈余管理这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在拟上市阶段会向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公司的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痕迹,进行严厉纠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过度IPO盈余管理行为,达到维护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效果。
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注册会计师能力有限,风险意识不足,对IPO盈余管理的敏感性需要加强。
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有待提升。
部分注册会计师为了维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自身带来利益,不但不会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和纠正,反而会同公司联合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为了改变现状,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引导作用,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其一,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能力。
一方面要完善注册会计师能力考核制度,督促注册会计师主动提升个人能力。
另一方面,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就IPO盈余管理来说,根据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会采取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
所以,要通过培训和实操,提升注册会计师对异常数据的敏感度,使注册会计师扩大